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泥脱硝新标准将吃掉企业五成年利润?

水泥脱硝新标准将吃掉企业五成年利润?

时间:

  据称,环保部正在研究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并将在年内出台。业内专家表示,如果这一标准出台,可能吃掉全年行业利润的50%。在本来就利润下滑、产能严重过剩的严峻形势下,此举令水泥行业又面临更加巨大的环境压力。

  我国已成为氮氧化物排放量世界第一的国家,水泥成为了仅次于火电、汽车尾气之后的第三大氮氧化合物排放行业,节能减排刻不容缓。然而,环保部正在研究的一项新排放标准让国内水泥企业人心惶惶;一旦新标准实施,以去年水泥产量计算,全行业将增加成本400多亿元,并将有一大批企业倒闭。

  减排脱硝正成为困扰水泥行业一个新的噩梦,而早就存在的产能过剩顽疾此时又显得更加严重。专家认为,我国水泥产能过剩不是结构性过剩和局部性过剩,而是永久性过剩。截至8月底,全国已有330多家水泥企业停产,涉及产能9000多万吨。

  排放标准成行业焦点

  水泥行业减排已是大势所趋,但是标准的制定与相关政策太滞后了,这是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

  “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新标准或将在年底之前公布”,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表示,标准的制定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水泥行业专家、企业以及媒体关注的焦点,因为它将决定企业最终要采取什么样的脱硝技术,而困扰企业的真正问题实际上是“标准”实施所带来的成本问题。

  排放标准是当前争论的热点。据悉,环境保护部正在研究新的排放标准,排放标准可能降低到300毫克/标准立方米或400毫克/标准立方米。而目前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窑的氮氧化物排放普遍在800毫克/标准立方米左右。

  环保部正在研究的新排放标准让国内水泥企业人心惶惶。孔祥忠表示,按照300至400毫克/标准立方米的方案,包括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等行业龙头以及中材集团、中建材集团等央企在内,目前国内几乎没有排放合格的水泥企业。

  目前,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窑的氮氧化物排放普遍在800毫克/标准立方米左右,而欧盟等国外水泥企业排放量普遍在500毫克/标准立方米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标准修订到多少为宜各方意见不一,中国水泥网顾问高长明建议要酌情而定,分地区分阶段实施为宜,而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可承受的范围介于400毫克/标准立方米到500毫克/标准立方米。

  据了解,今年广东省先于全国收紧水泥行业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要求新建生产线和现有生产线执行550毫克/标准立方米的标准。广东水泥协会副会长李黎透露,广东环保厅为鼓励水泥企业积极参与脱硝,推出补贴政策:2012年底完成脱硝验收的可一次性补贴300万元/条,2013年底完成脱硝验收的可一次性补贴150万元/条,2014年以后的则不提供补贴。杭州市也推出了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和补贴政策,但据记者了解,目前杭州无一脱硝项目投运。

  专家认为,国内许多省市政府为达到排放标准,出台了一些比较严格的政策,但如果年内就要使水泥企业氮氧化合物排放达到一定标准,这实有揠苗助长之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水泥行业降氮脱销还需按部就班逐步推广。

  近日,参加中国水泥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的一些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对水泥脱硝也存在较多疑问。他们表示,对水泥脱硝的投资多少心中无底,对设备、工艺是否成熟心中无数,对如何加强监管监测心中打鼓。

  代表纷纷呼吁,政策和标准必须尽快出台与到位,降氮脱硝应慎重考虑标准,制定适合国内水泥行业切实可行的政策、标准,才能更好达到目标。同时,首先选定少数实力强劲的水泥企业进行降氮脱销工程试点,制定出切合整个水泥行业的降氮脱销标准、办法,才可能完成“十二五”提出的氮氧化合物排放任务。

  脱硝推高企业五成成本

  “按照行业平均利润计算,这一新标准将吃掉全年利润的50%”。面对环保部预计出台的水泥行业脱硝新标准,孔祥忠表示无论标准高低,在技术方面都不是问题,成本才是困扰企业的问题。

  而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新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修订后,包括水泥脱硝设备运营成本,每吨水泥成本将增加20元至40元。“以去年水泥产量计算,全行业将增加成本400多亿元。”不过, 400亿元还只是全行业每年都需要支付的脱硝运营成本,没有包含前期的脱硝技改费用。“一般情况下,一套脱硝设备前期投入大概在1000万左右。”

  除了设备费用外,还有工程建筑费、安装费等前期费用。此外,脱硝设备还包括大修费、水电费、保险费、脱硝使用剂等费用。相对于前期的设备、安装费用而言,这块将是长期的费用支出,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财务支出。

  一些企业对未来前景相当悲观。一位业内人士毫不忌讳地指出,如果环保部的这一标准正式出台并严格执行,不超过2年,至少有一半的企业将会倒闭。也就是说,未来2年内,将可能有至少1500多家水泥企业因为不堪承受环保重压而最终选择退出水泥行业,而那些勉强存活下来的水泥企业,也将因为水泥市场效益不好且环保标准越来越严而“苟且生存”。

  过剩顽疾短期难解

  减排脱硝正成为困扰水泥行业一个新的噩梦,而水泥行业早有的产能过剩的顽疾此时也显得更加严重。

  新当选为水泥协会会长的乔龙德指出,“目前水泥总产量已经达到了21亿吨,占全球水泥总产量的58%,我国人均水泥消费量已经超过了1.5吨,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水平。”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水泥实际产能将达到31.1亿吨,而这还是在假设从现在开始不再有新线上马的结果。而中国的水泥需求约为18亿吨,意味着42%以上的产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过剩量将约13亿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刘明处长在发言中指出,“总体来看,我国水泥产能过剩不是结构性过剩和局部性过剩,而是永久性过剩。”截至8月底,全国330多家水泥企业(包括粉磨企业)停产,涉及产能9000多万吨。行业发展形势严峻。

  更值得忧虑的是,在产能过剩、价格低迷的形势下,水泥投资仍呈现降速不降温的态势。2011年水泥投资增速虽然下降了8.29个百分点,但仍然完成了1439亿元的投资额。今年新增的5000吨、10000吨生产线还在投产,孔祥忠预计,2012年将有1.65亿吨新增熟料产能,对应新增2.4亿吨水泥的产能。与此对应的是,水泥建设总投资额达6600亿元,年均投资增幅达30.08%。

  产能过剩加上今年经济下滑,需求不振,水泥行业出现价格战、行业利润下滑也就不可避免。今年以来,全国多地水泥行业冷清至极,水泥价格长期处于低位。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信息,2011年,中国水泥产量20.63亿吨,同比增长16.1%;水泥价格呈上涨态势,水泥行业利润933亿元,增长92.6%。但2012年水泥企业业绩全下滑,全行业的经营环境恶化还在继续。相关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国水泥均价为323元/吨,较二季度下降了26元/吨,下降幅度为7.45%;7、8月单月水泥平均产量为1.94亿吨,较二季度下降了930万吨。在这样量价齐跌的淡季,多数水泥企业三季度盈利环比均出现下滑。

  记者了解到,尽管国家几度出台政策严防水泥产能过剩,但难以奏效。“国家发改委要求严控水泥投资,有些地方政府并不买账,新建线还是会有推出。地方政府不管过剩不过剩,它需要的是招商引资。”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认为,地方政府为招揽企业投资,在土地、资源、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新建生产线相比老企业具有成本优势,部分企业面对产能过剩仍然有利可图。

  淘汰落后产能并不乐观

  行业利润下滑、总量严重过剩、节能减排压力。水泥行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水泥工业怎么发展?还要不要发展?现有的21亿吨产量和富余的生产能力的存量要不要优化和怎么优化?优化存量与调整结构的定位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亟待解决。

  “在产能过剩时代,淘汰落后产能的最佳途径是进行大范围的并购重组。”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对记者表示。以往的“去库存”是通过停窑限产来控制短期的产能释放,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今年水泥行业利润下滑既有基建供给不足,重点工程削减,房地产市场调控,城市建设资金缺乏等造成需求下滑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国内水泥产能仍在增加,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限产停窑必然难以维持。从长远来看,最有利于行业未来的是“去产能”。

  李叶青直言:“去产能”的真正实质恰恰是“做减法”,彻底关停过剩的、生产效率低下的生产线。这是“泄洪”的最佳途径,但过程可能很痛苦,水泥企业可采取的办法有两种:一是通过惨烈的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局;二是进行大范围的并购重组。当行业的拐点出现时,对产能进行合理配置,保留运转市场需求匹配、环保水平达标、节能减排效果理想的生产线,永久关停其他不合格生产线,退出市场。

  “去产能”的过程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单靠水泥企业“去产能式的并购重组”难以快速、经济、彻底地实现“去产能”的目标。只有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和骨干企业协同行动,通过“关、停、并、转”的组合措施,才能尽可能减少“去产能”过程中的风险和代价,彻底解决水泥行业产能过剩。

  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在项目批复、市场准入、水泥生产许可证发放、环保达标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生产线坚决取缔。这种强制“关”的作用最为有效。据了解,今年工信部公布了《2012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在7月公布的第一批名单中,水泥产业占据了1053席,9月公布的第二批产能落后淘汰名单中,水泥行业共58家。“对运行和停产的企业要进行合并重组,彻底关闭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线,让其永久性地退出市场。”李叶青说。

  然而,对于淘汰落后产能对解决整个行业产能过剩能起多大作用,业内并不乐观。

  “我们在讨论中国水泥产能过剩问题的时候,始终都是只计算了新型干法水泥的产能,而一直没有考虑落后产能的问题。既然如此,淘汰落后产能是否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呢?或者扩大落后产能淘汰的范围,是否就能够解决产能过剩呢?”一位企业负责人向记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显然,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目前落后产能总量较小,即使全部淘汰,对市场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 另外,目前全国范围内的2500t/d及以下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含在建)的数量总共有866条,折算水泥产能为8.7亿吨。如果将这些也全部淘汰,也仅淘汰掉8.7亿吨的产能,与中长期过剩的13至14.5亿吨的产能相比,还是过剩。

  目前,全国水泥企业数量依然高达3000多家。按照《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末,力争水泥企业户数减少1/3。如果提高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势必有利于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剧行业整合。“如果国家支持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能达到70%,水泥企业的数量可以控制在300家,每个省市平均10家左右,那样水泥工业兼并重组的目标基本实现。”孔祥忠表示,中国水泥行业走出困境路途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