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信息 » 新常态下的水泥行业 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之路

新常态下的水泥行业 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之路

时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新常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新常态有九大趋势,其中核心有三点。第一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GDP增长将保持在7%左右。第二点,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经济增长结构来看,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架马车”的比重将有所变化,投资比重减弱,鼓励消费,稳定进出口;从行业结构调整来看,行业和企业将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第三点,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创新改革,实现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化内生增长。

中国水泥行业也从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进入到平台期。所谓平台期,指的是从去年开始的8-10年内,中国水泥需求量将保持在25亿吨左右,正负浮动5%左右都可以视同平台期内的正常波动。水泥行业进入平台期既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微观反映,也是行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一是新常态下投资乏力,产能过剩加剧,供需形势更加严峻,不可能再支撑水泥产销的高增长。二是从环境负荷来看,水泥产能不可能再大规模增加。我国水泥产能全球最大,治理雾霾等环保要求对水泥行业来说将是长期挑战。三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均水泥用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和经济体。

对于企业来说,新常态是新挑战、新要求,也是新契机、新动力,将“倒逼”企业走上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应对挑战,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创新中来,从转型中来。要从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掌握生存和发展之道,紧紧围绕提质增效升级,突出创新驱动作用,强化战略转型、结构转型、商业模式转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

1.战略转型,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弊病,突出表现为资源能源浪费、环保意识欠缺、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无序等等。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在质量效益、社会责任、品牌形象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新常态下,这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进一步凸显。企业要把自身发展与改善环境、节能减排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从“做大做强做优”到“做强做优做大”,是对央企战略转型提出的新要求,其实质就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告别过去那种主要追求速度规模、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式发展,转而追求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集约式发展。

2.结构转型,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工作有自身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央企负责人会议着重就新常态下如何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做出部署,提出“适应新常态,关键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做好加减乘除”。

积极做加法:立足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拓展新的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球布局。

主动做减法: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优势劣汰,加大亏损企业治理力度,积极盘活存量,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这些年,中国建材在过剩经济下经营,总结了很多经验。例如,大力推进联合重组,积极呼吁限制新增和淘汰落后,在节能限产方面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引领了行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在中国建材的带领下,中国水泥产业的集中度从2008年的16%到现在的60%,在这两年经济下行压力下,整个行业仍有合理的利润。

全力做乘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

努力做除法:打造高回报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盈利业务和特殊优势项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

结构转型是一个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和退出、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和扩张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讲,要加减乘除并用,牢牢把握经济规律,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坚定地走转方式调结构这条正道,加快转换发展动力,形成发展的持久动能。

3.商业模式转型,深入开展融合性创新

关于创新,大家提的比较多的是颠覆式创新,但我们更主张“融合性创新”,即把已有的经验和新的创造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于对立统一规律,大家讲的多的往往是对立而不是统一,今天我们要补上统一这一课。新常态下,企业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商业模式转型,超越线性思维,用网络化思维,融合更多资源、智慧,为转型升级服务。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开展跨界经营,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融合。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第二次机器革命》的两位美国麻省理工教授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和安德鲁·麦卡菲认为,人类第一次机器革命是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二次机器革命的核心在于数字技术。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的特征是,数不胜数的智慧机器和数十亿互联互通的智慧大脑结合在一起,将给世界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德国的“工业4.0”战略也是源于机器智能的理念,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工业4.0概念最早在2013年4月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很快就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略。在这方面,中国已有了顶层设计,中国工程院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制造业发展“以体现信息技术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

对于企业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既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大的机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发展,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销售和服务模式等都应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互联网,而是如何使用互联网,以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进一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我们应顺势而为,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为抓手,开展跨界经营,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融合,使传统产业竞争力更强、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抓住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微笑曲线”表明,在现代制造业链条中,制造环节处于中低端,提高附加值则更多依靠处在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等完成。国务院去年出台指导意见,首次全面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于制造服务业转型路径,有几种重要的转型模式:一是外包模式。美国宇航局制造航天飞机,就是把各种配件外包给企业,自己则成为提供设计和标准的系统集成商。二是“驰加”模式。米其林公司的驰加公司,从产品生产到零售、再到遍布全球的连锁服务店,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拓展服务面、增加附加值。三是企业财团模式。这与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有关。身处周期性行业的企业,如过于专业化就会缺少对冲机制,一旦行业形势不好就会全盘皆输。中国建材主张适度多元战略,即从资本收益、公司战略出发,进入市场潜力大、逆周期或周期性不明显的产业领域,构筑业务组合力。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产融结合、企业财团化是解决资金瓶颈的重要途径。像日本三井和伊藤忠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从而获取更大竞争优势。

抓住大众创新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各种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过去我们讲创新主体是企业。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人人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就业机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的《大繁荣》中提出草根创新对经济繁荣至关重要。大众创新和企业创新不应分开,企业创新归根结底是企业科研技术人员及广大员工共同参与的全员创新,离不开科技知识的社会积累与传播,离不开大众创新。新常态下,创新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的地位更加突出,企业必须更加紧密关注行业内外的创新趋势,将企业创新和大众创新不断融合。建材行业内的科研平台,应为建材企业开拓一个共同创新的开放平台,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建材行业内的创新资源聚集起来,为建材企业提供新技术孵化、试验、应用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形成集成创新和融合创新的优势,推动整个建材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新的飞跃。

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加大全球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合作共赢的经商文化,加快推进国际化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全球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资金、技术、设备“引进来”阶段,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阶段,今天已到了全球资源整合的时代,即从商品贸易为主进入资本、技术带动的全方位国际合作时代,变“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为“世界是中国的工厂”。中国企业应抓住“一带一路”等政策红利,加大全球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国际化转型。一方面,抢抓亚非拉美欧基建投资大潮,用产业转移的方式开展实业投资,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另一方面,收购发达国家具有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的高端产业。另外,要建立合作共赢的经商文化,树立为全球服务的责任感,以开放包容的思想融入全球经济。

同时,技术创新也好,转型升级也好,社会责任也好,都要建立在效益的基础上,一个没有效益的行业是失败的行业,一个没有效益的企业是失败的企业,没有效益何谈其他。经营就是围绕效益进行,而且现在不只是让哪一家企业有效益,而是让绝大多数企业都有效益,这样才能给国家创造丰富的税收,才能让员工有良好和稳定的就业,才能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才能完成企业想要实现的一切目标。我们要把行业利益和企业利益统筹起来考虑,尤其是像中国建材这样的大公司,更有责任带动行业整体利益的提升,加快建材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找准与拓宽转型升级路径与支撑点,集行业上下智慧通力破解发展瓶颈,推进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